岑参简介
1、“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2、在考取进士之前,岑参在终南山高冠谷隐居攻读。他取得的第一个官职是九品下的兵曹参军,这是唐朝公务员体系里基层的官员。 上面这首诗是他离开隐居地所作,流露出来的是一种颇为矛盾的心情:官职卑微,让他有点不屑为之,可是又为生活所迫(五斗米),不敢以此为耻(耻微官)。
3、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4、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5、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6、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7、《说文解字》::“参,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天地人之道相列同行是参之范式。
8、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9、《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
10、“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两句写边镇少数民族将领的逸乐。从三个方面写黑姓蕃王的生活:一是穿着:貂鼠裘以示名贵;二是宴饮:写纵荡不羁;三是玩物:葡萄宫锦以示器物的奢侈。写边镇蕃王,不去写他的军事生活,而是选择一些细节写他的享乐生活,可以看出他们的地位,他们的骄纵。
11、 3)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2、山驿秋云冷,江帆暮雨低。怜君不解说,相忆在书题。
13、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诗歌意境新奇,风格奇峭,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其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出色——在盛唐时代,岑参写的边塞诗数量多,成就突出。著名的诗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诗歌意境新奇,风格奇峭,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其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出色——在盛唐时代,岑参写的边塞诗数量多,成就突出。
15、微才弃散地,拙宦惭清时。白发徒自负,青云难可期。胡尘暗东洛,亚相方出师。分陕振鼓鼙,二崤满旌旗。夫子廊庙器,迥然青冥姿。阃外佐戎律,幕中吐兵奇。前者驿使来,忽枉行军诗。昼吟庭花落,夜讽山月移。昔君隐苏门,浪迹不可羁。诏书自征用,令誉天下知。别来春草长,东望转相思。寂寞山城暮,空闻画角悲。《虢中酬陕西甄判官见赠》作者岑参简介岑参(cén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南阳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20岁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今河南洛阳),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像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岑参的其它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6、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他又写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明明是看雪景,但在诗人眼里,挂满枝头的积雪,却像一夜盛开的梨花……类似例子在岑参诗中可谓俯拾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