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战争的成语有哪些
1、(肉薄骨并)肉和肉相迫,骨和骨相并。形容战斗的激烈。
2、 但就是自认“九牛一毛”渺小的司马迁,忍辱含愤著《史记》,成为一位风骨傲世,卓然讫立的文化巨人。是呀!“高山仰止”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但他的巨著《史记》,让我从中读出了满腔血泪的悲愤,同时,也读出了一种积极向上高亢激越的英雄的民族史诗,一部《史记》裹悲愤一泻,蘸尽黄河一水泽,也难书写他创造的不世之奇功。(形容战争的成语有哪些)。
3、在《庄子·列御寇》中讲述:秦王有病召医,有能破痈溃的人奖励一辆兵车,舔痔疮的人奖励五辆兵车,治好越污的病,得到的车越多。
4、(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巿过之。”
5、收录有源自《淮南子》的成语349条,源于“淮南国”的成语29条,源于八公山的成语22条,成语主词条合计400条,与主词条同义或字序不同的有666多条,累计逾千条以上呐~
6、(释义)毛遂自我推荐跟随平原君前往楚国游说。比喻自告奋勇或自己推荐自己担负重任做事情。
7、(减灶之计)在战争中隐瞒自己军队的实力来麻痹敌人。
8、(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9、兵、马:指战争;荒:荒乱。指社会秩序极端不安定。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混乱的情景。
10、(磨盾之暇)暇:闲暇,馀暇。指在战争的馀暇。
11、(马革裹尸)、(势如破竹)、(调虎离山)、(兵荒马乱)、(枕戈待旦)
12、归马放牛: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结束,不再用兵。
13、(大获全胜)——获:擒获俘虏,夺取敌方辎重;全:完全。形容获得完全的胜利。
14、赤壁鏖兵、弹雨枪林、枪林弹雨、烽火连天、炮火连天。
15、立于不败之地:立于:处在;比喻自己处在一个永不失败的地位。
16、D项,退避三舍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说的是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选项对应正确,排除。
17、百战百胜、步步为营、四面楚歌、作壁上观、暗渡陈仓、城下之盟、杀身成仁、纸上谈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围魏救赵、望梅止渴、运畴帷幄、一鼓作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连战皆捷、草木皆兵、再衰三竭、马革裹尸、乌合之众、四面楚歌、揭竿而起、打草惊蛇、用兵如神、攻其不备、浴血奋战、背水一战、破釜沉舟、风声鹤唳、风吹草动、战无不克、百战不殆、屡战屡败、速战速决、血战到底、以战去战、背城一战、短兵接战、各自为战、决一死战、明耻教战、南征北战、能征惯战、孤军奋战、休兵罢战、骁勇善战
18、[典故出处]《汉书·匈奴传》:“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19、(释义)原指惨死。比喻做事不惜一切代价,乃至牺牲生命。
20、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下》:“遭扰攘之时,值兵革之际。”
21、破斧缺斨:《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斧、斨,泛指兵器。后以“破斧缺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22、(师老民困)师:军队;老:疲惫。军队疲惫,百姓困苦。形容连年战争使兵疲民苦。
23、(犄角之势)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兵力牵制敌人
24、译文:白色的骨头露在夜晚,一千里之内没有鸡鸣叫。
25、捷报频传:捷报:胜利的消息;频:屡次。胜利的消息不断地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