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以内小情话古风
1、何为喜欢春风,秋水,起涟漪。可否具体初始,提起,小心翼翼。可否再具体
2、90市场经济内化为文学的实体性内容。文学的整体格局,不同文学形态的关系,文学生产流通评价方式,作家的存在方式等明显的变化。
3、京剧革命和样板戏地位主要由国家政治权利,这一派别对文艺经典创造权和阐释权的垄断。74年公众的热情大大衰减
4、我有直感,接下来,她又会说出让我吃惊的什么话了。她总是这样,一个很俗气很老套的话头,说着说着就会翻出新意,大显风月。
5、散文提供个人真切个人性的表达,少历史本质和典型性的压力,老一辈的作家直接讲述个人的经历体验思考。
6、王小波:和王小波至四十90重要文化事件,指向文学创作和有关知识分子的身份道路责任时尚问题,价值在于想象文体语言抗拒流行模式的原创性,带有先锋意味的创造,背向现存文化体制与观念大众和流行文化,《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处理文革历史和文革经验,不同于荒诞辩证式的方式,而是呈现了更具个人性的被合法陈述所掩盖的生存体验。他不断强调的是智慧创造思维的乐趣,游戏与公正的游戏规则,是文本自身的欣悦与颠覆,严肃文学的态度。
7、80现代人道主义主体性等成为80年代新启蒙思潮的主要武器,是进行现实批判推动文学观念更新的主要的话语资源。
8、40年代的校园诗人从西方20世纪现代派诗歌那里找到与他们内在生命要求相适应的诗的观念与形式,由生命的“沉潜”进入了艺术的、诗的“沉潜”状态。即“知性与感性的融合”。这种“思”与“诗”的融合的追求,产生了中国新诗史史中并不多见的“沉思的诗”。他们是以逼视(直面)现实、人生、自我的矛盾(分裂)为主要追求与特点的,而且他们将这种现实与灵魂的逼视上升为既保留个体的独特性,又是普遍、超越的人类经验和形而上的生命体验,同时又通过对现代诗的思维与语言的探讨与实验,将其转化为审美的形态。这“知性的提升与融合”与“文本实验”的自觉,都是充分体现了校园诗歌的特色。
9、在知识分子通过改造获得本质成为严重问题的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个体生命融合到工农为主题的革命中去,生命价值才能被证明的叙事,正是这部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长篇获得肯定的原因。八九十年代《芳菲之歌英华之歌》和青内容有联系,青春三部曲。
10、翟秋白:30年代前期杂文创作多是社会批评和文艺杂感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批判政敌及腐败的文艺现象,尖锐的政论色彩。《民族的魂流氓尼德》善于抓住本质勾勒典型和鲁相似,创造新的杂文形式(杂剧诗词寓言民歌融入,普通话与方言的运用)
11、我狗屁都不是!我连一个确定无疑的儿子都做不了!甚至连“去死”的愿望都变得软弱不堪,不再真实有效,不再可靠有力,因为,死了你还得再轮回再转世,至于你转世的时机和去向,没人会征求你的意见。我是我的累赘,我是我的债务,我是我的罪过,我是我的疑问。我的生命里尖锐的东西就是“我”!
12、 院子外的天空蓝蓝的,他仰起脖子看了许久,却冷不丁有人拉了拉他的裤脚:“大叔,你在瞧什么?”
13、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14、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17年1月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文学革命初期准备阶段文学创造刚萌芽作品幼稚。五四运动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此阶段思想解放创作活跃。第一代作家登上文坛,流派形成,文体发展,新文学站住脚跟。三一八惨案到1927四一二事变,革命形势导致创作沉寂,革命文学理论提倡和试验为下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奠定基础。
15、上个十年初现过一个历史剧创作热潮,抗战初期主要精力在现实题材,历史题材《李秀成之死正气歌》激发民族情绪作用,相持阶段文化背景:研究中国历史与哲学的热潮现实原因:政治封锁所以采用历史题材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历史创作强烈的现实政治功利性的特点:借历史来表现现实人的思想感情心理且两者发掘表现集中于政治意识及与政治相关的部分道德情操成为创作根源于表现中心。立足与现实选取历史与今事精神相通的方面作为创作题材。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成为此时期历史剧创作的总主题。强烈时代性现实针对性高度政治化为主要特征郭沫若《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阳翰笙《天国春秋》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桃花扇》上海孤岛阿英《碧血花海国英雄》于伶《大明英烈传》构成现代戏剧史上历史创作的高峰,形成了现代民族特点与时代特点的历史剧理论,剧作的特色与传统。郭沫若是历史剧创作的主要代表。
16、是茅盾的三部系列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写于1927~1928年,整个三部曲以广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迅速、真实地反映了刚刚过去的大革命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着的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心理。三部曲第一部《幻灭》女主人公静女士,怀着小资产阶级的天真幻想向往革命,身临革命实际,幻想破灭,即由失望、空虚而退出革命,回到个人恋爱的小天地;《动摇》中的知识分子方罗兰,身处革命与反革命势力的严重冲突中,既不敢打击敌人,又不敢依靠工农,在动摇、妥协之中葬送了革命与自己;《追求》中的男男女女在大革命失败后,既看不见光明和希望,又不愿苟活沉沦,只能盲目地挣扎而终不免失败。《蚀》从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的独特角度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其中包含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的深刻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三部曲长篇小说,作者自觉地追求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重大性、史诗性的创作特色,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具有开拓性影响。
17、叶圣陶——问题小说——人生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穷愁)小说关心下层主体严肃,也有爱与美的倾向,似乎都有洗涤人心的决定作用。他把关注的问题更集中于封建制度下人和人的隔膜(隔膜),这种隔膜的主题和鲁迅国民性改造有相同之处。问题小说过去。他转而描写反映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生活和精神历程,而采取了冷静批判立场揭示其精神病态。成熟的前期代表作品是《潘先生在难中》塑造了一个多侧面又统一的小市民性格典型。此后他于暴露色彩中内蕴的讽刺喜剧手法,讽刺属于鲁迅一派辛辣而平静,暗含冷光。他开创的逃难题材在矛盾,张天翼,沙汀手中继续发展。他少写爱情故事,提炼出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言1930年《倪焕之》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提供了倪焕之这一独特的五四理想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是五四小说的小结开启了下一阶段。30年代作品悲哀平淡中加进饱含深意的讽刺性《多收了三五斗,李太太的头发,英文教授》状物写人针缕绵密
18、短篇《幸福大街十三号》中篇《波动(更多的艺术探索成分,由不同人物的第一人称叙述构成多层的独白,和公相似诉说是这个时间写作的重要动机,提供了更多的细节描述情感观念的表达也更有控制)公开的情书(文革中大学毕业在山区农村劳动的青年之间半年时间里43封通信组成,思辨说理色彩和强烈的感情抒发是构成要素,对未明道路的充满浪漫激情的思考,辩论使这一抒情性作品弥漫着紧张焦躁的情绪)晚霞消失的时候(有关历史含混性的思考对理性力量和人控制历史的信心的疑虑是具争议性的)》
19、进化团——1910年底成立,任天知发起,王忠贤,欧阳予倩,陈大悲优秀戏剧人才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而闻名。天知派新剧把戏剧的教化功能发挥到,戏剧特色现场宣传鼓动效果强调即兴表演,角色类型化。开创了现代话剧早期创作演出模式。
20、掸去悲喜,一来相思,二来转身回眸,三来莞尔一笑,恍若隔世,还好这辈子依旧是你。
21、蒋光慈的《新梦》集开创了无产阶级诗歌。特点是(1)具有“平民化”倾向,内容上歌颂劳动群众,歌颂“战斗的集体主义”。无产阶级诗歌把“五四”新诗“平民化”的趋向发展到极端,纳入了无产阶级的轨道。和早期象征派的“内倾于诗人感觉世界”不同,它强调直接从外部世界,即大时代里的人民革命斗争中吸取诗情。诗人自觉地把自我消融于无产阶级战斗群体之中,主张革命文学“它的主人,应当是群众,而不是个人”。这样,就从另一个角度消解了早期白话诗及抒情诗的强烈的主观性与个人性,《女神》式的对“自由、独立的个人”的肯定与表现转化为无产阶级”“战斗的集体主义”的歌颂:这显示了抒情诗发展的另一个方向,对以后左翼诗歌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2)强调诗歌必须向读者提供理想。蒋光慈就是早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歌咏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把共产主义理想带进诗歌领域的诗人。注重于理想性的灌输,无产阶级诗歌必然加重议论成分,感情的抒发更加直露,想象也趋于平实。
22、冯文炳(废名)——乡土小说现实主义以抒情纯净单一见长的田园作家,语丝社成员,代表作竹林的故事,浣衣女,桃园等,笔调冲淡质朴有寂静的美,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纯朴美德,有描述人美景美的牧歌般意境的散文化小说,简练含蓄留空白,30年代后成为重要的京派小说作家,长篇代表作《桥》,莫须有先生时代小说诗化表现加入荒诞和讥刺,抗战后审美情趣从探求人性的抽象存在向社会人生偏斜,文体实验色彩更明显抒情性发挥到,文字越加简僻晦涩。郁达夫——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现代抒情小说体式发展史的影响。
23、有一种隐忍其实是蕴藏着的一种力量,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
24、(5)“闲话”还表现了一种追求“原生味”的语言趣味。
25、梅娘:小说以描写宦商封建大家庭的女性生存状态为显著特色,婚姻恋爱题材中凸现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和生活遭遇叙述比张俗比苏雅。代表性作品《蚌鱼蟹》揭示了大家庭女性的三种生命处境(似蚌肉等待宰割似鱼无法钻破渔网似蟹勇敢的出走)小说讲究标题的象征性表明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注视程度,青年男女故事有可读性行文舒展有致女性讲述故事的细致敏感
26、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27、 “你猜我现在在干嘛呢?”“你在干嘛?”我在跟全世界漂亮的女孩聊天”
28、散文:《商市街桥中作品过夜蹲在洋车上》明丽亲切哀婉天籁之美。自我进入作品散文多用絮语笔调顺着感情流泻的节拍自然成篇,小说散文化,散文诗化40年代小品散文:逆境中的心情《回忆鲁迅先生》敏锐的女性感觉捕捉日常的生活化细节随意点染,散文与小说互相融会充沛感情的文学世界。
29、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