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1、伦理本位与自我修身儒家文化中一个基本特征是伦理本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人伦关系为基点,以积极入世为目标,在不断地追求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报效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孔子的基本思想点是“仁者爱人”,而后他又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这种推己及人、成己成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在道德上追求自我完善,正如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孟子也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其基本要求是人要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做起,先正己,后正人,先治身,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为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由以个人修养为中心,逐步上升到以报效国家为目标,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人生价值取向,这一方面是中国封建社会能够稳定的重要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能够长期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
2、思想,主张“轻刑薄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等。众所周知,“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的精髓,“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儒家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对于当今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时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张可以起到抵制作用,这也正是儒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3、第我们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全面民族复兴,此时此刻,必须回顾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
4、从历史上儒家思想的本身及其为社会所接受的视阈看,我们可以说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三纲五常”,这个结论应该可以为儒家学者和整个社会所共同认可。但我们考察现代学者关于儒家价值观的研究,就会发现他们往往站在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立场上,凸显儒家思想传统中一些为现代社会所能够接受的内容,从而展示出不同于三纲五常的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其他表述,而就他们的诠释路径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就三纲五常中的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性的取舍,另一种则是把儒家思想中的其他一些重要观念凸显出来。近现代一些研究者在论述三纲五常时,往往将五常与三纲分离,相对肯定五常,而批判三纲,还有一些学者则进一步突出五常中的仁爱、诚信观念,提出仁学本体论、新仁学等。还有一些学者则脱离三纲五常的羁绊,着力阐发儒学中有利于现代社会生活的价值观念,如宇宙论上的天人合中正和谐,人生观上的自强不息,伦理思想上的仁爱,政治哲学上的民本、大同等。(儒家思想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5、像这样的传统文化,要一旦完全抛弃她,和她发生彻底的决裂,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更是不应该的。像这种历时数千年,虽累经剧变而未绝灭的传统文化,糟粕固然很多,精华亦复不少。在今天对待她的应有态度,就是要如何正确地引导她到现代化的道路上来。去掉她的已经僵化了的、腐烂了的部分,保存和发展其还有生命力的、还有健康的部分,使她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作出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属于这类的文化,中国的儒家思想就是属于这类的思想。
6、(4)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1
7、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儒家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念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1)作为核心价值观源头的性与天道、道统经学;(2)以五常为代表的普遍性的价值观念;(3)以三纲为代表的具体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核心价值观;(4)人生价值观。这四大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源头部分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哲学基础,基本理念系统构成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观,社会生活具体领域的核心价值观则将儒家关于家庭、国家、社会等的价值追求揭示出来,而人生价值观则是儒家价值观的根本落脚点。价值源头部分侧重论述儒家核心价值观的“体”,而其余三个部分则是“体”的发“用”,而在“用”的三个部分中,以五常为代表的普遍性的价值观念可谓“用中体”,社会生活具体领域的核心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两部分则构成普遍性的价值观念系统的实现路径。
8、在西方,学生提问不用举手示意,随时插话,打断老师讲课,属于正常;在中国就不行,孔子讲“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要人们平时要“居处恭”,“貌思恭”、“事思敬”。如按这些“礼”来教育,即使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青少年,也全被教育成循规蹈矩、蹑手蹑脚、千人一面的谦谦君子;再加上孔子讲“君子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鲜于仁”,更限制了人们对雄辩和沟通才能的发挥。这和我们改革开放时代提出的开拓性、创造性人才要求背道而驰。
9、近代以来的反传统,已经形成一股新的传统。反传统的传统,对于传统文化的戕害是巨大的。尤其是文革,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精英层面失去了意义,在社会大众的日常人伦中叶连根拔起。失魂落魄,是十分危险的。
10、笔者认为,对于未成年人,四大名著不宜;对于大学生及成年人,当然另当别论,对于治文学的大学生、研究生当然是名著。
11、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在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西方与中国截然不同。中国人重义轻利,西方重利轻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价值取向上确立了义高于利的原则。其后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说明他把“义”看得比生命都重要。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大于利”,更明确了重义轻利的观念。
12、和谐。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
13、他的儿子子思进一步阐述:批评政府的爱国,其次是抵抗侵略
14、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儒家思想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15、孔子提出“刑不上大夫”,要求官员有羞耻、爱面子,犯罪要引咎自杀,不能等待刑具加身、彼此不好看。
16、第二个,就是谦卑的态度。礼者,敬而已矣。敬,就需要谦让,谦卑。我们对现代的西方文明充满了谦卑,为什么对待我们祖先创造的文明就横挑鼻子竖挑眼,就横眉冷对呢?我们口口声声谈平等,但是为什么不能平等地对待古人呢?欺负古人没有反驳质疑我们的机会吗?
17、孔子坚决反对假冒伪劣产品,要求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义先于利
18、更可怕的是《西游记》营造的是封闭空间,其逻辑窒息了中华民族,中国人创新精神不足,《西游记》被推荐为名著,广为流布,是不可回避的原因。
19、 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20、儒家思想的消极因素及其影响至今也存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等级观念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外化就是“礼”,“礼”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特色。“礼”就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举止言行符合了自己的位置要求,就说明懂礼。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中国人也不乏儒雅君子,但问题就出在过分上。儒家讲君臣、父子、夫妻为“三纲”,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如果有人违反了礼,就被视为犯上作乱。鲁国的一个陪臣搞了“八佾舞于庭”,即在家庙举办了64人规模的乐舞,这本来只有天子才使用的;这个人还祭了泰山,这本也是天子的事。对此,孔子很气愤,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礼”太多,就是繁文缛节、形式主义,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个性,妨碍真理发现和科学发明。由于讲“礼”,领导、长辈说的话,即使错话,也不能越,不能顶,不能改,因而拒绝一针见血的争辩,否则为狂妄、骄傲、“大不敬”。
21、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儒家思想对鬼神问题持谨慎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具有无神论倾向,否定超自然救世主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同时,引导人们注重“现世”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解决现实问题倾向于依靠人间力量,形成了一种不轻易求神拜佛的习惯。“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儒家思想历来十分重视老百姓的作用,认为百姓是国家安宁的根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22、儒学,自东周春秋时期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再到宋明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的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伴随着全球祭孔的声势浩大,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也愈发激烈。
23、这里我讲一个徐复观先生读书的故事。从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推而广之地明白,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的态度。1943年左右,时任国民d少将的徐复观先生,在重庆北碚拜见了大儒熊十力。这是徐复观弃武从文的开端。熊先生要求徐先生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要求一周后向他汇报读书心得。一周后,徐先生来到熊先生处,汇报读书心得。徐先生滔滔不绝,自以为颇有心得,将船山一通乱批。没想到,熊十力先生竟然当头棒喝。“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比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晚年徐复观在回忆这一经历时说,这对他而言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24、各位前辈、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来自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在此诚挚欢迎和邀请台湾的朋友到曲阜去。今天向诸位汇报的题目是《礼敬传统与人文化成——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其使命》。
25、战国时期,法家产生并崛起,并掀起了各国变法的热潮,法律开始成了治国的手段,以商鞅变法为根基的秦国是其中的大受益者,逐渐强大并建立大一统的国家。但秦法的严苛和精细在秦国已成习惯,推广到天下则把道德也归到法律范畴,对生活的管制过于严苛,一句话:受不了!
26、好在,我们的根粗壮,不是轻易可以砍断的。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呵护她,养护她,希望能够经过几十年的养护,能够恢复正常。
27、从此, “柔远能迩,万邦来朝”,成为中华文明区君主政绩的标准。
28、 西方物质文化、科学主义在近代的兴起,无疑对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这种物质文化统治世界几百年后的今天,已发展到了其文化体系的顶点,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缺陷:第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限度追求,必然导致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失衡。第个人主义的膨胀,必然导致对社会组织和他人的威胁,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第社会产品越多,社会结构越扩张,人就越淹没在物质生活之中,世俗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从而,人失去了其主体性和人自身的价值。西方文化的缺限为东亚的儒家文化提供了再生的契机。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也被人们所认知。
29、 “利”与“义”是市场经济中始终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见利思义”,还是“见利忘义”,是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在香港,出现了以李嘉诚为代表的一大批成功的商家,是他们支撑着香港经济的腾飞。他们为什么能把事业做强做大有的甚至挤进世界500强呢?究其成功的缘由,简单地讲就是儒家的伦理加上现代化的管理。为此,他们获得了“当代儒商”的殊誉。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见利思义”,走的是一条“以其义而得之”的致富大道。
30、中国人有着悠久追求“大一统”的政治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的说法。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坏乐崩天下无序的混乱状态,孔子首先提出了“一匡天下”(《论语•宪问》)的要求;孟子接着便发出了天下“定于一”的呼喊;荀子则描绘了“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的统一情景。儒家倡导于前,诸子百家群起响应于后。墨子提出了“尚同”的主张,并探讨了如何实现“一同天下”的途径和方法(《墨子•尚同》);法家主张“一统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杨权》)。于是形成了一股要求统结束割据混乱局面的历史潮流。秦始皇正是顺应了这历史潮流,才统一了中国。秦汉以后,历代思想家继承和发扬了“大一统”的理念,并不断予以充实、完善、提高,以至于大力宣扬,致使“大一统”的理念被普遍接受,深植于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之中,在两千多年的兴衰战和、分合聚散的过程中,获得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巨大作用,让统一始终占据了中国历史的主流。
31、“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以一定的规矩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调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事处理恰到好处,这是礼乐制度的正面价值。
32、孝德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是具体形成于何时,学术界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常认为,西周时期,孝德思想已经明确,甚至孝的行为在社会中也已经普遍。
33、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内圣”是对个人主体心理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至仁、至圣的理想境界;“外王”是指对社会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仁政、王道的目标。“内圣外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统一的,它所注重的首先是个人内心品德的自我修养,然后实现社会理想,个人和社会不是分离割裂的,而是相互统这与今天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有相似性。怎样进行个人的内心修养,实现“内圣”的人生目标,怎样做好社会教化,实现“外王”的王道主张,基于此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修身养性、社会道德的准则和标准。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从而实现封建社会的统治目的,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4、过分注重人际关系,轻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儒家文化是人伦文化,儒家学说,就是讲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学以四教:文、行、忠、信”。又有记载,孔子以六艺授徒,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数有自然科学味道,但是被排在后的;其他都属于社会人伦学问,“六艺”中为重要的就是礼,“不学礼,无以立”。作为君子,就是要“立于礼”,而“成于乐”。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就形成了重人际、轻科技的价值倾向。正如鲁迅先生所讲,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是放鞭炮的,而外国人拿去是造枪炮的;中国人发明了罗盘,是看风水的(用来协调人、鬼、神关系的),而外国人拿去是用来航海的(用来开拓疆土、掠夺殖民地的)。
35、有中国学者,毕生研究其管理学思想,有些荒唐,一个走向没落与颓废的集团会有成功的管理学价值?当然,作者隐藏在《红楼梦》字里行间的对人性的呼唤和歌颂难能可贵,但小学生、初中生甚至高中生却读不懂。
36、人文化成,需要教育、教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儒家所重视的人文化成的效果。他没有对上帝的膜拜,没有地狱的恐吓,只有道德的感化,良知的呈现。这种教化,不是强迫的,而是开放的。孔子说:有教无类。礼记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这种教化,希望在人伦生活中,经过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的引导,开蒙,使儿童逐渐意识到学习的自主性,养成对学习的自觉,对于道德自觉,对于人性的自觉。《论语》开篇讲“学”,学者,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