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文案34句摘抄】

admin 伤感的语录 2023-03-03 18:48:19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1、所以,圣人说:我不凭个人私心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生化;我喜欢清静虚灵,但百姓能自然按正道而行;我不有意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富裕起来,我没有个人欲望,但百姓能自然保持其质朴的本性。

2、(对应通行本第二章)注:天下都迷恋的事物,是恶的根源。都偏爱于好的,是不好的根源。有无相生,难易相对生成,长短相比而显现,高下相依而存,音声波动相互应和,时间前后相随。因此圣人皆以无为法而行,行不言之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演绎道却像还没有开始,所为甚大而无所着,成就一切而不占有(无所得)。因不占有(无所得),也就没有失去。

3、以形态来看,有与无确实不同,人们哪里知道无运化而成为有,有变化而成为无,它们何尝不是统一的呢?它们的名字虽然不同,但本质却是相同的,知道它们的本质是同一的,思想就如同深黑色一样深不可测了。凡是遥远深邃而见不到头的,它的颜色必然是深黑的,所以老子常用玄来比喻。说玄就足够了,但是玄还有它内在的一面。“玄之又玄”就完全了,不能再增加了,构成万物的精微物质就是从这里来的。

4、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老子通过美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高与下、长与短等事物表象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关系,说明世间万物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规律,确立了对立统一的永恒普遍法则。然后,在这种辩证观点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圣人处世、治世的无为之道。(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6、是以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7、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8、翘著脚就站立不住,蹦著高就走不成路。自以为能看见的是瞎子,自以为聪明的是傻子。自我夸耀的徒劳无功,自高自大的不能为首。

9、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10、“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的门户,是孕育天地、化生万物的根源。它的作用大。“玄牝之门”、“天地根”,都用来说明道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始源。古代也有人把本章的要旨解释为胎息养生之术,认为“天地之门,以吐纳阴阳生死之所气。每至旦,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之上,徐徐按捺百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所以吐故纳新。是蹙气良久,徐徐吐之,仍以左右手上下前后拓。承气之时,意想太平元气,下人毛际,流于五脏,四肢绵受其润,如山纳云,如地受泽,面色光涣,耳目聪明,饮食有味,气力倍加,诸疾去矣。”(《御览方术部》引《修养杂诀》)这是把老子的思想与传统养生术联系起来的解释。这种思考的角度,也不失为对老子学说的一种发挥。

11、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圆木有空的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

12、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

13、上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人间的道却不这样,是损害不足的,加给有余的。

14、老子的“道”是两千年来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

15、这种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得著啊。

16、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17、        主观妄为会招致失败,强行作为会遭受损失。

18、春秋战国之世,诸侯纷争,国家兼并,百姓生灵徐炭者不计其数。各大国为了相互争霸,变法制、扩兵备、访贤才。尊贤尚才成为一时风气,许多学者也纷纷提出尚贤、尚才的主张。然而,当时很多所谓的贤才并非真正的治世之才,他们投靠一些野心家,争权夺位、抢占钱财、大国争霸、小国兴兵、士人奔走游说、挑动千戈,使天下更加混乱、道德更加颓废。于是老子才提出了“不尚贤”的主张。

19、宓子贱在治理单父之时,每天十分逍遥,闲暇时就弹琴取乐,悠闲自在很少走出公堂。而后,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巫马期来治理单父,巫马期治理单父之时十分勤奋,每天星星还高挂在天上时就出门工作,直到星星又高挂天上时才家,日夜不得安宁,事事都亲自办理,很多事搞得他头昏脑胀,好不容易将单父治理好了,自己也病倒了。

20、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是第1个把道作为一种哲学范畴提出和加以阐释、论证的思想家。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贯穿其思想体系始终。关于对老子道的认识和诠释,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一般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及万物运行的规律。陈鼓应在其《老子译注及评介》一书中引用杨兴顺的观点,将道的基本特点归结为: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它排斥一切神和“天志”。道永远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道是万物的本质,它通过自己的属性(德)而显现。没有万物,道就不存在。作为本质来说,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气”及其变化的自然法则的统一。道是物质世界中不可破灭的必然性,万物都从属于道的法则。道摧毁一切妨害自己的事物。道的基本法则是:万物与一切现象,处于经常的运动与变化中,在变化的过程中,万物与一切现象都转化为自身的对立物。万物与一切现象,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中,这种联系通过统一的道而完成。道是我们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但在逻辑思维中,它是可以认识的。由是观之,道在天地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万物的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

21、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来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有道”的。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无不遵守着各种规律,道德法律、规章制度乃至人内心的各种原则、底线都规定了我们如何行事,如何做人。人类在长期的文明积淀之中总结、创造出了这些“人生之道”,也必须时时刻刻遵循着它们,没有这些社会就会变得混乱,组织就会陷入瘫痪,个人也会迷失、不知所从。古今中外的圣哲贤人们提出了很多治国之道、齐家之道、修身之道,指导着人类在茫茫历史之中不断前进。

22、不尚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3、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大的罪过就是贪婪。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其满足是永恒的。

24、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25、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26、治理国家要用正道,用兵打仗要用奇变,治理天下要不有意做什么事。也就是要掌握正变与无为之道。

27、一提起道,我们不免会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然而我们的想象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正所谓“大道无形”。我们凭主观想象臆造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称为名。“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道,只能与道背道而驰。既不能用语言又不能用文字来描述道,那如何才能认识道呢?鉴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及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抽象的概念,即“无”和“有”这两个名来一窥道的真正面目。所谓无,是指天地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

28、需要指出的是,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方法论并非是毫无作为,相反它是大有作为,在遵守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掌握主次矛盾的基础上的作为。无为是指不违反世间大道,不肆意妄为,不对事物的正常发展横加干涉。比之于汉初,就可见无为而治并非不治,有国,有吏,有法,但国策宽松,祛律温和,官吏治民能顺应民意,劳役税收皆能体谅民力,合符节气,故能“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淮南子,原道训》)。

29、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30、“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它(指道)好像绵绵不绝地存在着,它的功能也永远使用不尽。道无迹可寻,可又无所不在地发挥作用。它先天地而生,亘古长存,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化育着自然万物;又像是天地万物的仲裁者,决定着物事、人世的沉浮兴衰。

31、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32、《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33、锐挫而无损,纷解而不劳,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过其载;天慊其象,德不能过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