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十六字内容
1、“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释义:赞扬别人要在公开场合,批评别人要在私底下。出处曾国藩率湘军攻占武昌后,六弟曾国华带领在湘乡招募的五百勇丁来到武昌。曾国藩见到这个出抚给叔父的六弟,心中很是高兴。四个弟弟,他认为有出息的便是这个为人倜傥雄奇的六弟。于是亲向六弟传授带勇识人的经验。曾国藩知道弟弟的脾性,说:“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对待部属,大哥有两句话,望弟切记。”国华望着大哥,诚恳地说:“请大哥赐教。”“这两句话是: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国华点点头,轻轻地重复一遍。
2、2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3、曾国藩年幼时修身自立,成年后封侯拜相,终成一代封疆大吏。当我们仰视这位一代豪杰的时候,却从他那一字一句质朴而真切告诫子孙自勉的家书中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儒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豪迈和智慧。拜网友所赐,将曾先生的家书中的部分语录整理出30条,以供来驿站小憩的朋友品读、回味、思考。
4、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这两句话都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小过失,一点道德上的小瑕疵,一点小恩怨,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恩情。
5、当时不杂是指做一件事的时候,需全神贯注去做,万万不可分神,你若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这件事的同时,又在想另一件事,那么你会两件事都做不好。
6、“打脱牙和血吞”出处曾国藩对洋人的坚船利炮,以及诸如千里镜、自鸣钟、机器等,由衷地佩服。三十年前惨败于洋人的教训,他记忆犹新。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外国与中国在军事上的悬殊他看得很清楚。一个基本认识已在他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与洋人相争,不在于一时一事的输赢,而在于长远的胜负。中国目前不如洋人,一旦开仗,只有失败。要靠“打脱牙和血吞”的精神,忍辱发愤,徐图自强。
7、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天下古今大多数的人,为什么一生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呢?都是因为一个字,惰。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就会理解,我们曾经多少次想克服懒惰的毛病去健身,但是终因为惰性难改,终半途而废。再比如我们多少次说要努力学习一项技术,或一门语言,但是三天之后,热情消失,又浑浑噩噩起来。那么几乎所有一生无所作为的人基本上都是先因懒惰而造成的。
8、曾国藩提出来这些理念,要求家族长辈要勤于言传身教,要亲自教授后辈知识与道理,曾国藩自己更是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比如他的二儿子曾纪泽喜欢西方社会学,三儿子曾纪鸿则喜欢数学和物理学,曾国藩虽然对此一窍不通,但他仍尽全力去了解,给孩子一些学习心得与见解。他的儿子也是深受他的影响,常常亲自教授子女英语、数学、书法等,无论再忙都会抽时间陪在子女身边,言传身教帮助他们成长。
9、1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10、《曾国藩家族家训》全新揭示了曾国藩这个神秘人物的真实面纱,生动阐释了曾国藩家训的智慧与思想:修身、养性、自立、自达;识人、用人,立人、达人。
1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12、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13、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14、1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15、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16、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17、曾国藩明确告诉我们,办大事要以“识”为主,才气、才能不过是辅助罢了。所以恃才傲物的人,往往难以成就大事。当然这里的“识”,不单单指知识,更指的是经验和见识。
18、他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一代封疆大吏;他也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与李鸿章等人一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这样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史学界和公众对他的评价是多样化的,有关他的争议从未停止过,但他治家与教子的理念却一直被大家所赞赏和学习。
19、而“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则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抱着“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态度。不要因为有自己不能左右的的因素就不去努力,更不能因为自己努力了,终却失败了而去怨天尤人。
20、意思是:告诫自己的兄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
21、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22、曾国藩年幼时修身自立,成年后封侯拜相,终成一代封疆大吏。当我们仰视这位一代豪杰的时候,却从他那一字一句质朴而真切告诫子孙自勉的家书中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儒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豪迈和智慧。拜网友所赐,将曾先生的家书中的部分语录整理出30条,以供来驿站小憩的朋友品读、回味、思考。
23、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24、1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25、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26、“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这句话为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的十六字家训。
27、1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28、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29、2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30、2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31、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32、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33、曾国藩当总督时,三弟曾国荃也当了巡抚,家中客人、子弟增多,房子不够住。其九弟便新建一屋,花了三千串钱。曾国藩知道后,写信责备九弟:“新屋搬进容易搬出难,吾此生誓不住新屋!”此后,终其一生未入新屋一步。
34、未来不迎是指还未发生的事情,千万不要去管,更不要恐惧和心慌,活在当下,却犹豫将来。
35、 其意为:一个家庭只有保持俭朴的传统才会兴旺,人只有保持勤快身体才会更加健康;既俭朴又勤快的人,生活上便永远不会贫贱。
36、 第二个方面是:在自己困难的时候,遇到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他刚好也遇到了困难,这个时候,不管自己如何拮据,都要先去帮助那个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所谓人情债不能钱,这笔钱就不能省。
37、曾国藩的三儿子曾纪鸿自幼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他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数学家。后世子孙中,也有多人以数学为业。
38、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39、1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40、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41、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42、《曾国藩家训》一书根据曾国藩的家训、家书等史料编辑加工而成,从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保养身心几个方面分类,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翻译、评析。在介绍曾氏家训内容的同时,重点引导今人借鉴吸取有益成分。120余年来,人们从本阶级的政治需求出发,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有扬有抑,论旨不结论各异。本书根据曾国藩的家训、家书等史料编辑加工而成,从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保养身心几个方面分类,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翻译、评析。本书适合史学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43、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44、曾国藩平时只穿家人为其织的土布衣服,不着绸帛。吃饭上,曾国藩每顿饭只有一个菜。“每食仅菜一品”,被人们称为“一品宰相”。
45、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46、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
47、一些懒惰的人,什么准备工作都不做,只知道投机取巧,机会和运气来临的时候,他们只能任其溜走,反而自怨自艾,怨自己运气不好。
48、“每逢大事有静气”出处曾国藩年轻时在官场沉浮,难免有心烦气躁之时,便向理学名臣唐鉴先生请教,唐鉴送了他一个字——“静”,心静下来,就能处理各种纷乱的军国大事。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便都在此中获得。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之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为让气氛更宁馨些,还往往点上一支香。每见到这种情况,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扰他。
49、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50、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51、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你们写信给我,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以使我读了你们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向见识如何。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有所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与你们共同欣赏;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们共同分析……
52、事实证明,曾国藩对于家族子弟的教导是正确的,后世子弟无一人是“逆子”,世代皆为有志之士就是好的证明。
53、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54、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55、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56、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这是曾国藩留给子孙的十六字家训,这十六个字强调的是勤与俭的结合。也是曾国藩留给后人兴家、旺家的不二法门。
57、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58、1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59、这样的情况很多,养出一身懒病的孩子,必定不能适应这个社会。
60、曾国藩出生于普通的耕读家庭,但他自幼好学,聪明且勤奋的他14岁便能熟读读《周礼》《史记》文选,在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开始他的仕途之路。因为曾国藩从平民通过勤勉逐渐步入仕途,并一直稳步上升,他深知勤勉的风气对于自己的发展和家庭的繁荣是极其重要的。所以他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这里的"勤"既是指勤俭,也指勤勉。
61、曾国藩以此为家训,经常要求自己和家人,以俭持家,勤于治学。
62、白话文意思:和疑心重的人共事,事情一定不能成功;和贪财的人共事,自己一定会受到连累。
63、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
64、以上可见曾国藩十分的俭朴了,而他的子女也一并保持着这种俭朴的家风,个个混的十分有出息,跟那些吊儿郎当的富二代十分不同。
65、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66、 5)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67、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68、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69、20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70、2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71、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72、在介绍曾氏家训内容的同时,重点引导今人借鉴吸取有益成分。本书适合史学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73、10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74、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75、10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76、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77、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