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祖国爱家乡8句律诗
1、 译文: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2、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3、写给中国共产d苏红不知该怎样称颂你再丰富的语言也显得贫瘠不知该如何赞誉你再华丽的词藻也缺失生机你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引亿万人民求索的脚步你是天空中璀璨的繁星照亮渴盼和平自由的心灵你从1921年走来一路披荆斩棘,风雨兼程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初心穿越峥嵘岁月,跋涉长征书写抗战宏篇,开辟崭新光景岁月纹理上处处绽放坚强不屈的身影你从历史车轮中迈进一路刚毅果敢,砥砺前行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使命健全政治体系,加快经济步伐强大国防力量,繁荣文化建设年轮交替中处处呈现卓越不凡的佳境纵观世界没有哪个政d能与你媲美盘点国际没有哪个组织能与你并提你是闪耀在炎黄子孙头顶夺目的光你是萦绕在华夏儿女身边温暖的情你是唱不完的歌,写不尽的诗你是挺起中华民族脊梁的铮铮言行-------★------
4、一身不自保,焉能顾老幼。弱者委沟溪,老留守户牖。
5、这两首诗描写了故乡永胜的史事。明末流寓永胜清水古镇的钱邦芑,曾在清水驿瑞光寺墙壁题诗;明代四川状元杨升庵曾经旅居永胜,并在金江古渡题咏诗词。诗人黄恩锡对此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感受,分别写下“瑞光古寺绝纤尘,环壁余诗迹已陈”、“月色孤明天,可怜诗句动边州”等诗句,抒发了对前贤的缅怀追慕之情。
6、 於甘侯,生于清同治十三年,即公元1874年,殁于公元1950年,字树棠,晚号幸叟、东山居士。他是黄梅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的父亲於嘉祥,家贫如洗,结婚时得岳母资助的一斗黄豆作本做豆腐卖,借此维持生计。当时的中国,正是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土豪劣绅,横行乡里。老人常受邻近洪姓地主欺凌,每年所种的庄家,还不等收割就被剥夺一空。老人无法,被迫移居於大屋村,但丝毫没有改变贫困和受压迫的处境。他有三个儿子,长子甘侯聪敏过人,人称神童。老人为了寻求不受欺侮的生活,决心带着两个小儿子做豆腐生意,把积攒起来的钱,供大儿子甘侯从师读书。於甘侯饱尝着苦难与辛酸,奉父命到多云山广福寺内读书,经过十载寒窗的苦读,他熟读四书五经,通今博古,且擅长书法,于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中举;光绪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907年会试中一等,归进士班。旋即在两湖书院、京都大学堂毕业,被封为中宪大夫。后任江西丰城县知县、宁都府知府、江西抚署文案审查员、学务公所科长。
7、 译文:州桥南北的天街之上,中原父老伫足南望,他们年年盼望王师返回。哭不成声,强忍泪水询问使者:什么时候真有我们朝廷的军队过来?
8、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10、诗中的“闺娃”一词,是地道的湖南方言土语,而又出自于永胜诗人笔下,“湖广调卫”与永胜的边屯渊源关系可见一斑。
11、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诗文浩浩殇殇。人间四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诵读经典诗词,弘扬传统节日,感怀清明寓义,寄抒爱国情怀。 在一首首简约而不简单、短小却充满意蕴的古诗词中,让我们聆听孩子们稚嫩却又坚定的声音!
13、大姊幼勤谨,祖父所爱怜。及长适吴门,事姑姑称贤。
14、唐兆坤先生的《永胜二景》是1993年3月24日写的。请看其一《高寨仙人洞》:
15、诚如原中共丽江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李世碧所说,《永胜旧体诗集》遴选的近600首诗,从一个侧面记录了自明代以来汉文化在永胜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诗歌中的永胜,边屯文化浓郁的永胜。这些诗作当中,有相当多的篇章,对永胜的山川、风物、民俗作了艺术化的讴歌,对人们情操进行了诗歌化的呈现,表达了永胜的古代文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些先贤作品,通过一枝一叶、一砖一瓦的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地铺就了永胜的文化传统。
16、红船摇荡烟波碧,嘉兴湖畔沉思。伟人相聚谱新知。d纲惊世史称奇。 锤子镰刀旗帜美,月明千里清辉。工农群众贺声齐。东方光亮彩霞飞。-------★------
17、——《管子·牧民》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8、 潘汝瑶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梅县侨联的首任主席,并作为梅县地区的华侨代表赴京参加首届侨务会议,受到了总理的亲切接见。1951年元旦创办了《梅县侨声》,后于“反右”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两度停刊,1985年再次复刊后,潘汝瑶教授欣然受聘为社务委员会顾问,15年间热情关怀,捐资赐稿,情有独钟。尤其与该刊名誉会长刘锦庆及副社长、主编彭文时常联系,询问刊物出版发行事宜,关怀备至。
19、 1949年广州解放前夕,潘汝瑶毅然从香港回内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在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校开展教学工作。
20、即今抗战艰难日,累累新坟启我思。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
21、 诗歌的创作多用比、兴,然而“赋”──直接叙述或描写也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直接叙述,往往比描写更难驾御,这就要求诗人要有敏锐的目光,能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细节,将感情倾注于其中。这首诗的特色就在于此。诗中的典型细节在于两个字──“等”和“询”。父老岁岁年年在等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几乎到了望穿双眼,几乎要化作“望驾石”,其强烈的愿望和痛苦的心情自然就融于“等”字中。而含泪失声的“询”则惟妙惟肖地描绘出父老的神情,那颤颤巍巍的身影,如在眼前,那哽哽咽咽的声调,尤在耳旁,真是“沉痛不可多读”。而“几时真有”更是意味深长,早也盼,晚也盼,朝思暮想,朝朝暮暮州桥畔,伫立凝眸,企首悬望,父老们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他们的弦外之音,因为他们的热切盼望一次又一次地变成失望。而诗人的无言以对,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