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文案28句摘抄】

admin 伤感的语录 2023-03-03 16:08:02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1、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子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秦国的崛起,商鞅功不可没,可以说如果没有商鞅,哪里轮得到秦国张牙舞爪?秦孝公即位之初,秦国一穷二白,是战国七雄里不入流的角色,就连秦孝公自己都说“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是商鞅改变了秦国野蛮落后的局面。

3、二千三百年前,一个叫韩非的中国人也清楚的表达了这个思想,而且在叙述方式上惊人的相似,韩非理论的直接结果,就是促成了战国末期秦国的强大,加速了战国局面的终结和统一王朝的到来。这个思想,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法家思想。

4、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国君之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与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由于韩非的学术思想受秦始皇推崇和仰慕,被李斯谗害而死。

5、二百三十年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从人利己的本性出发,讨论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他说“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看不见的手”当成市场经济永恒的基本原则,当成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把亚当斯密的思想与牛顿的科学发现、瓦特的蒸汽机发明并列,作为那个时代伟大的三大变革事件。

6、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7、《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8、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9、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

10、管仲(前719-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政治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汉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改革家,被誉为"圣人之师"和"华夏文明的保护者"。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失败,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

11、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12、这样的人物,功劳不可不高,但他的下场却极为凄惨。秦始皇死后,陈胜吴广起义,李斯的大儿子李由扼守三川郡,赵高诬陷李由与叛d勾结,将李斯与小儿子腰斩于市,实情却是李由在与刘邦作战时英勇牺牲。

13、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西汉法家人物、理财家。出生于洛阳,父亲为当地商人。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人物,专长为财政。桑弘羊13岁时"以心计"入赀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汉武帝赏识,被委以重任,历任大农丞、大农令、搜粟都尉兼大司农等要职,统管中央财政近40年之久。终武帝一代,桑弘羊忠心耿耿,聚敛资财以增强国力,为武帝屡败匈奴,多次出巡耀武扬威,打通西域,开发西南等奠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理财之功连对之十分不满的司马迁也不得不击节赞扬,称弘羊时代"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公元前80年桑弘羊因与权臣霍光政见不和被杀。

14、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三者各有特点。而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15、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不公平的。

16、韩非认为这都是些狗屁逻辑,那些当兵的,谁家里没有妻儿老小需要照顾,都逃跑的话还打什么仗呢?这样的国家漫说有一个黄帝,就是有十个黄帝也治理不了(黄帝,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君主)。

17、厚赏重刑,执法严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8、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将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商鞅的"法"紧密结合,系统化发展法家学说。韩非是韩国的王公贵族,但是他的学说不被当时的韩王所采纳。在悲愤之下,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后来这些著作传到了秦国,秦王政看完后,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但韩非在出使秦国时,没有得到秦王政的信任,更被李斯、姚贾陷害,被毒死在秦狱中。

19、在商鞅时期,法家分为势、术、法三派,商鞅属于法家的法派。在法家三派中,商鞅是注重法律的的。他立法的基本原则是不分贵贱,执法极严,曾在渭水河畔一日斩杀七百余人,渭水尽赤,就连当时的太子嬴驷违了法也难逃被制裁的命运。

20、解析:甲认为身体天然完整,纹身是自虐,对应道家“自然”思想;乙认为纹身与身份有关,体现等级观念,对应儒家“礼”思想;丙认为纹身费财费力,简单就好,对应墨家“节用”思想;丁认为国家应限制纹身,体现了法治的观念,体现法家思想。

21、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因而法家将“好利恶害”的人性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用赏赐、刑罚诱使、驱使人们“耕”“战”“告奸”,凡是生产粮食多的、杀敌有功的、揭发违法犯罪的,都可以得到官爵、田宅。任何人不论出身如何,只要努力按照国家的法令去做,就可以得到富贵荣华,而国家也能富强起来。

22、中国古代财务管理思想中,有的以全社会财富的增长为切入点,有的则探讨如何协调个人间的贫富差距。这些思想成果不限于财务管理领域,却也都与财务管理相关。早期代表人物有管仲、商鞅、孔子、老子、孟子、墨子、桑弘羊等。

23、战国时期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苏秦主张合纵,说山东六国之力以抗秦。张仪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秦。当时谋士一般分属合纵、连横两派。

24、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故需强权政治去除恶源。

25、梁童老师帮大家梳理d史常考知识点,带你穿越风雷激荡的红色岁月,感受光荣与使命,瞻仰民族复兴脊梁。

26、韩非子出身韩国宗室贵族,与李斯均是荀子学生,后因其学识渊博,被秦始皇召唤入秦,正欲重用,却被妒忌的同窗李斯害死。韩非子死后,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帝业。

27、核心思想:主张以法治国。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