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文案40句摘抄

admin 伤感的语录 2023-03-03 16:01:49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1、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2、  复有十方佛刹,若现在生,及未来生,见阿弥陀佛者,各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彼诸有情,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俱得往生极乐世界。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并现种种希有神变。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复有诸天于虚空中,作妙音乐,出随喜声。乃至色界诸天悉皆得闻,叹未曾有。无量妙花纷纷而降。尊者阿难、弥勒菩萨,及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3、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天人礼敬愿。闻名得福愿。修殊胜行愿。

4、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5、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6、  凡经之名题,皆直显本经之要旨。使学者因名达体,直窥全经大义。是以天台家注经,先释经名。

7、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8、  题中首字曰佛,佛者乃梵语佛陀之略称。义为觉者。觉者对迷而言。迷则众生。三觉俱圆,即名为佛。三觉者:自觉、觉他与觉满。三觉圆满,名为佛陀。是知佛者,即三觉俱圆之众生,众生即未觉之佛。又佛者乃十号之一。十号者:(1)如来、(2)应供、(3)正遍知、(4)明行足、(5)善逝、(6)世间解、(7)无上士、(8)调御丈夫、(9)天人师、(10)佛。十号具足为世所宗,故名世尊。世尊梵音薄伽梵。《佛地经》云:‘是薄伽梵清净觉,极于法界,尽于虚空,穷未来际。’(《成实论》等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则从如来至世尊为十号。十号之详释在下之第四品中)上明佛字为极圣之通号。今就本经,题中佛字即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华(指中华)云:能仁寂默。能仁是其用,寂默是其体。究竟极果,乘大愿船,生五浊世,示现成佛。为度我等,演说本经。是即一切众生大恩大德之慈父;无法不知、无法不见之导师;大觉圆满之释尊也。

9、◆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10、  《无量寿经》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于洛阳白马寺。(以下简称《魏译》)。

11、 《阿弥陀经》,鸠摩罗什、玄奘,各翻译了一次,先师也把它会集。因为有好简,有的就着重于文字通顺,鸠摩罗什就秦人尚简,就喜欢简化。

12、  沈氏复明梵本易误之因曰:‘盖梵筴皆写本,易致脱误,如汉译大本经,乃尔劫时下,脱误数十字,文义不贯。又《四十二章》藏本,与石刻赵文敏写,及藏外流通各本,章节前后多寡各各不同。而与《法苑珠林》所引又不同。且有《一切经音义》所摘字,而诸本皆无者。大抵诵习多,则传写多,而得失异同亦多。’又日《甄解》云:‘以审诸译,是梵本广多,致使传译文义,存没详略不同耳。’可见《甄解》与沈氏意同,总明本经为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存没详略有不同,梵筴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

13、  ‘经’者,梵语修多罗。直译为线,义译为契经。契者,一者契理,理者,实际理体也。二者契机,机者,机宜,众生根机也,兼指时机,时节因缘也。故契机者,切合众生水平与时代也。今为省文,略去契字,但名曰经。经具贯、摄、常、法四义:贯则贯穿所说之理;摄则摄持所化之生(指众生);常则古今不易;法则近远同遵。上述四字,可尽‘经’字之义。

14、◆是诸人等。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佛国界边。七宝城中。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亦有宝池莲华。自然受身。饮食快乐。如忉利天。于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意不欢乐。

15、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惟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阿难闻已。白世尊言。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告阿难。夜摩。兜率乃至色无色界。一切诸天。依何而住。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所致。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阿难白言。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于此法。实无所惑。但为将来众生破除疑网。故发斯问。

16、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17、  又《要解》云:‘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注:如上喻中诸器皆不离金。)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18、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暗,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

19、  《无量寿经》二卷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20、再考从汉迄宋十二译中,以“无量寿”作为名字的有十本,以“清净平等觉”作为名字的有两种,以“正觉”作为名字的有一种。

21、  据上经中释尊劝父王念佛,谓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系念不止,佛意所指之念佛,乃四种念佛中之持名念佛。念佛有四种:(1)持名念佛。(2)观像念怫。(3)观想念佛。(4)实相念佛。

22、投稿郵箱:tracy7989@qq.com

23、  实相义深,若明实相,即为悟大乘理。兹以喻明:譬如以金制作塔、像、瓶、碗、钏、环,各显差别之相。倘将众器,重入冶炉,复化为金,原有诸相,尽皆消灭,但各器本体之金,仍旧如是。可见各器差别之相,有生有灭,皆属虚妄,但各器本体之金,平等一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以上以金喻真实平等之实相,以金器喻种种差别相。由上喻可明,若看破诸金器--塔、像、瓶、碗、钏、环等虚妄差别之相,即见诸器中平等真实之金。以喻离一切法虚妄之相,即见实相。离虚妄差别之相,故云无相。于虚妄差别诸相之中,有真实平等之本体。故云无不相。当相离相,相而无相,乃显实相。

24、  以上乙丙两说。文异旨同。恰似庐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现相有差,本体是一。总之,只是这个庐山。故两说文字虽异,但悉皆阐明两土导师悲智无量,福慧双圆。言专接上根者,正显如来之大智大慧。盖此净土法门,乃弥陀住真实慧,从真实之际之所开化显示。故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弥陀之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圆融具德,超情离见,举体是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故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语言文字之所能及。故云‘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行人若能于此无上甚深微妙之法,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故云‘专接上根’。同时如来从真实慧中,开演此法门者,欲惠众生真实之利也。故此法门必方便究竟,普被三根,普令现在当来一切凡愚浊恶众生,悉登彼岸,故此甚深之法,复又‘傍及中下’也。

25、  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早,译本独多。’(见梅光羲居士本经序)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元而降,仅存五种。

26、  阿难白言:彼佛净刹,得未曾有,我亦愿乐生于彼土。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汝欲生彼,应当一心归依瞻仰。作是语时,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以阿弥陀佛殊胜光明,极清净故。于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刚、铁围大小诸山、江河、丛林、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无不照见。譬如日出,明照世间。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此会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声闻、菩萨围绕恭敬。譬如须弥山王出于海面,明现照耀,清净平正。无有杂秽,及异形类。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阿难及诸菩萨众等,皆大欢喜,踊跃作礼,以头著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

27、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

28、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能念所念,皆是实相故。《弥陀要解》云:‘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皆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由上可见,弥陀名号即法界体,故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又名号即众生之本觉理性,起心念佛,是为始觉。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觉。故云持名即是始觉合本。是故念念相应,而念念即佛。是显持名功德不可思议。

29、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栏窗榻座。妙饰奇珍。饮食衣服。如转轮王。而以金锁系其两足。诸小王子宁乐此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絷时。心不自在。但以种种方便。欲求出离。求诸近臣。终不从心。轮王欢喜。方得解脱。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远离一切殊胜善根。以此为苦。不生欣乐。若此众生识其罪本。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听闻经法。久久亦当开解欢喜。亦得遍供无数无量诸佛。修诸功德。汝阿逸多。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剎。何免轮回。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着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剎。趣佛菩提。当生佛剎。永得解脱。

30、◆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31、为深究本经,应知同部同类之经论,傍及带说净土之典籍,以便参研。

32、  诸译何以不同。清沈善登居士《报恩论》曰:‘其所以不同之故。略考诸经,约有三端:译手巧拙不同……梵本传写不同……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本师三百余会说法,既多指归净土,则自然屡说不一说,而亦随时随机,开通大意,依义不依语,显然可知。’故知《无量寿经》,乃佛多次宣说,梵本不一。译者所据不同,且译笔之巧拙有差,于是译文自然差异也。

33、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那罗延身愿。光明慧辩愿。善谈法要愿。

34、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国无不善愿。住正定聚愿。乐如漏尽愿。不贪计身愿。

35、◆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36、   ┌人法  文殊问般若经  文殊是人  般若是法  无喻复二 ┤法喻  妙法莲华经   妙法是法  莲华是喻  无人   └人喻  菩萨璎珞经   菩萨是人  璎珞是喻  无法具足人法喻——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是人,大方广是法,华严是喻。

37、(回复46)如何熄灭心头怒火?佛陀已经把方法传授给我们

38、  (3)《游心安乐道》一卷亦元晓师撰,乃净宗古佚十书之一。

39、一个题目之中往往要包括“人法喻”,说法与其他的人,这是什么法?有什么譬喻;

分享: